廣益南樂社緣起

  廣益南樂社,隸屬高雄市大社區財團法人青雲宮,為青雲宮廟方資助之傳統南管館閣。
  大社地區據大社鄉誌記載 (全文待查) ,早期陣頭文化相當興盛,如:車鼓、南/北管、魁儡戲、皮影戲、牛犁陣等等。其中,屬於南管系統的天子門生(註1.) [集興軒]  為今日廣益南樂社之前身。集興軒早期館閣位置位於碧雲宮(在地人稱:三奶壇)下方市場光明街一號(碧雲宮右邊)張天喜先生寓,早年集興軒也多於高雄地區南管社團往來(如內門、右昌、旗津等地方館閣),筆者曾與南聲社 謝素雲 女士對談中提到,在素雲阿姨早年初學南管時,就曾拜訪過當時的集興軒。據館東 許丁春 先生(亦為集興軒當時的負責人)口述,當時天子門生的老先也都是技藝精湛,所演唱的曲目也與相較正統南管 御前清客(洞館)(註2.)類似,如:聽門樓、因送哥嫂、告大人...等等,現在部分成員仍留有當時手抄的曲簿。
  集興軒最近的一次活動要回到民國88年,青雲宮老祖(註3.)前往蚵子寮進香。(當時後筆者就跟集興軒結下一面之緣,也是事後才回想起這段往事),一個館閣或一個社團要長長久久就是必須做到世代的傳承,南管這樣的東西在早期,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,隨著資訊發達、科技進步,人們的娛樂也越來越多,這些傳統的技藝也就漸漸被人們淡忘。集興軒在當年該科香期,因為成員在出巡過程中跌倒,加上成員都年事已高,後便漸漸停止活動了。集興軒據網路資料顯示,前後大約傳承4代,第一代館東(註4.)為 林欽獻 ,後傳給其子 林仙致,其後由 柯來福接任,最後一任館東為 許丁春先生(許丁春先生為現任廣益社館東)。
  廣益南樂社的成立的起源,是由當時大社青雲宮因往來友宮、廟祝壽頻繁,需要有自己的一個音樂性社團,由 許丁春先生及 洪林寶村女士提議,藉此機會再重新成立一南管社團,復興大社地區的南管,並聘請南部著名南管樂師 陳榮茂老師為首任館先生,於民國95年10月底開館,成立今廣益南樂社。
  聽說當時在成立時,館東起了好幾個名字向老祖請示,後來選到廣益這個名稱,而青雲宮兩兩旁廂房(會議室)一個是廣益廳一個是集思廳,最後選到"廣益",其中的涵義也耐人尋味。自民國95年成立至今,也過了7.8個年頭了,其中也經歷過一開始草創的過程、第一次對外演出、第一次參加整絃,而後陳老師過世、一段空窗期、第一次辦理整絃,一直到近期聘請 臺南振聲社 蔡芬得老師為第二任館先生,中間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,待筆者日後慢慢整理上傳至部落格與大家分享。





註1.註2.:南管可區分為廣義及狹義的南管,天子門生及御前清客皆屬廣義的南管,因為其演唱曲目、樂器等等皆屬於南管系統的音樂,故皆屬廣義的南管,但御前清客與天子門生在樂器使用上,因御前清客以洞簫為主要之旋律樂器,故稱洞館;而天子門生以笛(台語稱品)為旋律樂器,故稱洞館或歌館。狹義的南管是對御前清客的稱呼,御前清客又稱大南仔,演奏指法旋律較拘謹,有一定法則。因網路上資料也整理的詳細有興趣者請自行google,便不在這裡贅述。

註3.大社青雲宮主祀神農大帝,而當地居民習慣稱之為老祖。

註4.館東為南管文化圈所使用的用語,指館閣(社團)的負責人

留言

  1. 林先智老師正名應是林仙致 人稱老致仙 林仙致之父名為林欽獻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第一任館先生 陳榮茂 老師